首页 » 科技园智库 » 中国产业园区招商信心指数报告

中国产业园区招商信心指数报告

2016/06/28

 

  2016年1月14日,由搜狐焦点产业新区主办,中国产业新区发展联盟、中国产业新区研究院协办的“2016(第五届)中国产业地产高端论剑”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剑的主题为“速度·气象”。当日,搜狐焦点产业新区副总经理、中国产业研究院研究员肖楠在论坛上为我们揭晓了《2015中国产业园区招商信心指数报告》。“中国产业园区招商信心指数报告”是由搜狐焦点和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的“中国产业新区研究院”在2014年发起的,研究院主要为园区开发商、运营商和管理者提供产业园区发展的全方位解决方案,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打造中国产业园区专业研究、品牌推广、咨询服务第一平台。

  以下为“《2015中国产业园区招商信心指数报告》发布实录:

  【肖楠】:2014年,我们开始研究发布产业园区招商信心指数,旨在为产业园区运营者提供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产业行业发展、产业地产发展分析,以及产业园区的招商情况分析,为产业地产开 发者、产业园区招商者的决策提供支撑服务。

  2015年,产业园区招商信心指数为137.07,较2014年提高了5.05个点,依然处于谨慎乐观的情况区间,且乐观预期略有扩张。产业园区整体景气指数155.75,产业园区整体发展的经济、政策环境乐观;产业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指数129.06,均较2014年有所提高,由2014年的属于基本平稳、预期偏向积极转为谨慎乐观预期;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指数137.39,指数略有下滑。

  2015年,是产业园区由3.0时代向4.0时代的过渡。新时代深刻影响园区运行发展策略,外部产城融合,内部产学研一体化深化成为未来园区能够长足发展的支撑点。2015年影响中国产业园区成本和招商信心的因素主要包括:国内经济整体下行压力持续存在,土地获取难度持续增加,工业地价上涨预期明显,年内股市波动,对企业的资本压力依然较大。人力成本上涨,招工困难,材料成本、营销成本、运输成本、运营成本等生产经营和日常维护成本普遍上涨。一些新兴产业的产业园区政策扶持力度高,对部分传统园区的支持力度不足。新技术、新概念对传统园区经营理念和方式产生了较大冲击,影响招商效果。

  2016年,产业园区的发展依然依赖于精细化的定位和服务、高端专享环境创造、信息技术渗透产城融合以及产业园区联盟和系统的信息化平台等,应当更加注重规模小、利润率高、能量集中的中小企业,更加重视“长尾效应”。

  第一部分 调查问卷分布范围统计说明

  2015年,产业园区招商信心状况调查,是针对2015年全年的阶段性调查,调查范围辐射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及西南经济圈、东北经济圈,调查涉及15个省份, 80多个城市,并将中国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划分为三个板块,进行横向对比。参与调查的园区及开发商共有808个,填写问卷的人员职位包括:招商经理、招商总监、招商人员、招商局行政人员等。

  调查工作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488份,分布在15个省份,覆盖808个产业园区。其中东部地区参与调查的产业园区有752个,有效问卷1404份,中部地区参与调查的产业园区有40个,有效问卷共60份,西部地区参与调查的产业园区16个,有效调查问卷共24份。

 图a 调查情况统计情况表

 

 图a 调查情况统计情况表

  从各个省份调查情况来看,东部区域内北京市参与统计的园区个数和有效问卷数量最多,中部湖北省最多,西部仅有广西和贵州省,且参与统计的园区个数和有效问卷数量一样多。各个省份参与调查的产业园区数量和有效问卷数量如下图所示。

  图b 各省调查情况示意图

 

图b 各省调查情况示意图

  第二部分 调查统计结果

  一、 产业园区整体景气状况判断

  (一)2015年产业园区整体景气状况判断

  从年度变化情况来看,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与2014年相比,有39.78%的人员认为当前园区整体景气情况“明显改善”,有30.38%的人员认为“有所改善”,有25.81%的人员认为当前园区整体景气情况“无明显变化”;有2.69%的人员认为产业园区的景气情况“有所下降”,有1.34%的人员认为2015年产业园区整体景气情况明显下降。与2014年相比,明显改善、有所改善、无明显变化、有所下降、明显下降的比例变化分别是10.73%、-9.38%、-3.25%、0.55%、1.34%。

  图1-1 对产业园区整体景气状况判断情况

 

图1-1 对产业园区整体景气状况判断情况

  从具体调查项目来看,对2015年园区总体运行状况的看法认为“明显改善”的占53.23%,认为“有所改善”的占27.42%,认为“无明显变化”的占17.74%,另外有0.81%的受访人员认为“有所下降”,0.80%的人认为“明显下降”。对当前园区在同地区中竞争能力看法认为“明显改善”的占37.90%,认为“有所改善”的占41.13%,认为“无明显变化”的占20.16%,另外有0.81%的受访人员认为“有所下降”。对园区主要产业的政策支持程度与2014年比较,认为“明显改善”的占28.23%,认为“有所改善”的占22.58%,认为“无明显变化”的占39.52%,另外有6.45%受访人员认为“有所下降”,3.22%的认为“明显下降”。分东、中、西部来看,基本调查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2 对产业园区整体景气状况判断的东、中、西部的比例

 

图1-2 对产业园区整体景气状况判断的东、中、西部的比例

 

  (二)2016年产业园区整体景气状况预期情况

  对2016年产业园区整体景气情况的判断,与2015相比,认为2016年,产业园区整体情况将出现“明显改善”的比例为38.44%,认为2016年将出现“有所改善”的比例是43.28%,认为“无明显变化”的比例为15.32%,认为“有所下降”的比例为1.88%,认为有“明显下降”的是1.08%。与2014年相比,认为明显改善、有所改善、无明显变化、有所下降、明显下降的比例分别变化5.41%、2.91%、-8.84%、-0.26%、0.77%。

  

图1-3 对2016年产业园区整体景气预测状况判断
 

  从具体调查项目来看,2016年,认为园区总体运行状况的看法将“明显改善”的占47.58%,认为将“有所改善”的占33.87%,认为将“无明显变化”的占16.13%,另外有0.81%的受访人员认为2016年将会出现“有所下降”,1.61%的人认为将会出现“明显下降”。对2016年园区在同地区中竞争能力看法认为将“明显改善”的占38.71% ,认为将“有所改善”的占50.81%,认为将“无明显变化”的占8.06%,另外有2.42%的受访人员认为将“有所下降”。对园区主要产业的政策支持程度,认为2016年将出现“明显改善”的占29.03%,认为将“有所改善”的占45.16%,认为将“无明显变化”的占21.78%,另外有2.42%受访人员认为将“有所下降”,1.61%认为“明显下降”。分东、中、西部来看,基本调查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4 对2016年产业园区整体景气状况预测的东、中、西部的比例

 

图1-4 对2016年产业园区整体景气状况预测的东、中、西部的比例

 

  二、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状况判断

  (一)2015年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状况判断

  从年度变化情况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与2014年相比,2015年,有16.40%的人员认为当前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有29.03%的人员认为“有所改善”,有37.10%的人员认为当前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状况“无明显变化”;有13.98%的人员认为当前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状况“有所下降”;另有3.49%的人员认为2015年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状况出现了“明显下降”。与2014年相比,明显改善、有所改善、无明显变化、有所下降、明显下降的比例变化分别是7.07%、-3.54%、-0.82%、-2.69%、-0.02%。

  图2-1 对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状况判断情况

图2-1 对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状况判断情况

  从具体调查项目来看,2015年,认为产业园区运行成本大幅下降的受访人员比例1.61%,有11.29%的受访人员认为运行成本小幅下降,有50%的受访人员认为无明显变化,认为出现成本小幅上涨的人员比例为32.26%,出现大幅上涨的人员比例为4.84%。对2015年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认为生产经营出现了明显改善的人员占37.90%,认为有所改善的占28.23%,30.65%的受访人员认为没有出现明显变化,而同时还有1.61%的人员认为2015年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有所下滑,1.61%的人员认为明显下滑。

  对于标杆企业的盈利(亏损)情况,有20.97% 的人员认为园区标杆企业出现了大幅增盈或减亏,40.32%的人员认为有所增盈或减亏,32.26%的人员认为2015年没有出现明显变化,5.65%的人员认为有所增亏或减盈,0.81%的人认为明显增亏或减盈。对2015年园区企业融资情况调查,12.90%的人员认为融资环境明显改善,33.87%的人员认为2015年融资环境有所改善,42.74%的人员认为融资环境无明显变化,9.68%的人员认为融资相对困难,0.81%的人认为融资困难。与其他问题相比,融资环境调查的各选项结构比例差异较大,显示当前各个园区面对的融资环境差异比较明显。2015年,整体来说降准、降息有利于资金融通,但是由于股市波动,资金流向的不确定性,部分新兴企业、中小微企业并未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对2015年园区主要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情况认为有所改善和无明显变化的人员比例较高,分别占比45.97%、29.03%。对产业园区租赁市场供求情况,认为2015年供不应求的比例为22.39%,认为供求关系无明显变化人员比例是37.90%,认为供过于求的比例为38.71%。供过于求加上无明显变化的比例和为76.6%,显示当前经济环境不佳,对园区的需求有限。但园区通过服务方向、服务结构的调整,可以提高园区的销售和利用率。调查问卷显示,2015年,出现供不应求产业园区情况的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廊坊龙河高新技术开发区、河北天山光机电产业园、浙江平湖市临沪产业园(上海张江平湖科技园)、山东青岛高新国际企业港、山东联东U谷烟台国际企业创新港、山东联东U谷、广东华侨城产业园、吉林宇培长春物流园、湖北宇培武汉物流园、湖南通号长沙产业园、贵州福泉经济开发区等。分东、中、西部来看,基本调查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2 对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状况判断的东、中、西部的比例

图2-2 对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状况判断的东、中、西部的比例

  (二)2016年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状况预期情况

  对2016年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测,与2015年相比,认为2016年将“明显改善”的比例为20.43%,认为“有所改善”的是34.14%,认为“无明显变化”的比例为29.44%,认为“有所下降”的比例为12.77%,认为将“明显下降”的是3.23%。与2014年相比,明显改善、有所改善、无明显变化、有所下降、明显下降的比例变化分别8.50%、-2.25%、-4.82%、0.23%、-1.67%。

  图2-3 对2015年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状况预测判断

图2-3 对2015年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状况预测判断

  从具体调查项目来看,2016年,认为产业园区运行成本将大幅下降的人员比例是4.84%,有7.25%的人员认为将有所下降,有43.55%的受访人员认为将无明显变化,认为将出现成本小幅上涨的人员比例为39.52%,将出现大幅上涨的人员比例为4.84%。对2016年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认为生产经营将会明显改善的人员占50.81%,认为将有所改善的占33.87%,13.71%受访人员认为将没有明显变化,而同时还有0.81%的人员认为2016年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将有所下滑,0.80%的人员认为将明显下滑。总体来看,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情况对2016年的预期要好于2015年当期。对于2016年标杆企业的盈利(亏损)情况,有18.55%的人员认为园区标杆企业将出现大幅增盈或减亏,61.29%的人员认为将有所增盈或减亏,15.32%的人员认为2016年将没有出现明显变化,3.23%的人员认为有所增亏或减盈,1.61%的人员认为有明显增亏或减盈。认为2016年标杆企业增盈或减亏的预期比例,高于2015年当期。对2016年园区企业融资情况调查,15.32%的人员认为融资环境将出现明显改善,35.48%的人员认为2016年融资环境有所改善,39.52%的人员认为融资环境无明显变化,8.87%的人员认为融资相对困难,0.81%的人员认为融资困难。调查显示,认为2016年融资环境将出现困难的比例比2015年的比例有所下降,2016年对融资环境的看法相对较好。对2016年园区主要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情况认为将明显改善、有所改善和无明显变化的人员比例较高,分别占比25.81%、50.81%、20.16%。与2015年相比,对2016年园区主要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期待较高。

  对产业园区租赁市场供求情况,认为2016年供不应求的比例为23.39%,认为供求关系无明显变化人员比例是44.35%,认为供过于求的比例为32.26%。分东、中、西部来看,基本调查情况如下图所示。东部两极分化比较明显,既有乐观的,也有消极的;中部改善明显;西部基本平稳。

  图2-4 对2016年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状况预测的东、中、西部的比例

图2-4 对2016年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状况预测的东、中、西部的比例

  三、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状况判断

  (一)2015年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情况

  从年度变化情况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与2014年相比,2015年,有21.51%的人员认为当前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状况“明显改善”,有40.99%的人员认为“有所改善”,有28.49%的人员认为当前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状况“无明显变化”;有7.53%的人员认为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有所下降”;认为“明显下降”的比例为1.48%。与2014年相比,明显改善、有所改善、无明显变化、有所下降、明显下降的比例变化分别是2.55%、-1.36%、-2.09%、0.19%、0.71%。

  图3-1 对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状况判断情况

图3-1 对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状况判断情况

  从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状况具体调查项目来看,2015年,认为产业园区的社会知名度比2014年大幅上升的比例31.45%,认为知名度有所上升的人员比例为52.42%,有14.52%的受访人员认为无明显变化,1.61%的受访人员认为产业园区知名度明显下降。超过八成认为知名度有所提升,品牌知名度重视程度逐渐增强。

  对2015年产业园区周边配套设施状况,认为配套设施出现了明显改善的人员占42.74%,认为有所改善的占40.32%,16.13%的受访人员认为没有出现明显变化,而同时还有0.81%的人员认为2015年产业园区周边配套设施状况略有下滑。对于2015年的产业园区地租成本,有2.42%的人员认为园区的地租成本出现大幅减少,3.23%的人员认为有所减少,56.45%的人员认为2015年没有出现明显变化,34.68%的人员认为有所增加,3.22%的人员认为明显增加。 与2014年相比,分别变化为-0.33%、-17.88%、5.99%、9.91%、2.31%,地租成本上涨的判断较为明显。对2015年园区整体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调查,认为需求量大幅增加的人员占15.32%,认为有所增加的比例较高,超过四成,占44.35%,认为无明显变化的人员比例占32.26%。对园区入驻(含洽谈中有入驻意向)企业数量情况,认为2015年园区入驻企业数量大幅增加的比例为21.77%,认为有所增加的人员占52.42%,认为2015年入驻企业数量无明显变化人员比例是20.97%,认为数量降低的比例为4.84%。分东、中、西部来看,基本调查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3-2 对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状况判断的东、中、西部的比例

图3-2 对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状况判断的东、中、西部的比例

  (二)2016年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预期情况

  对2016年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状况预测,与2015年相比,认为2016年将“明显改善”的比例为31.72%,认为“有所改善”的是37.10%,认为“无明显变化”的比例为22.58%,认为2016年将“有所下降”的比例为7.80%,认为2016年将“明显下降”的是0.81%。与2014年相比,明显改善、有所改善、无明显变化、有所下降、明显下降的比例变化分别是3.59%、-4.19%、-0.81%、1.68%、-0.26%。

  图3-3 对2016年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状况预测判断

图3-3 对2016年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状况预测判断

  从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状况具体调查项目来看,2016年,认为产业园区的社会知名度将出现大幅上升的受访人员的比例44.36%,认为知名度有所上升的人员比例为46.77%,有8.06%的受访人员认为无明显变化,0.81%的受访人员认为产业园区知名度明显下降。

  对2016年产业园区周边配套设施状况,认为配套设施将会明显改善的人员占46.77%,认为将有所改善的占37.90%,15.32%的受访人员认为将不会出现明显变化。对于2016年的产业园区地租成本,有2.42%的人员认为园区的地租成本将会大幅减少,9.68%的人员认为将有所减少,47.58%的人员认为2016年没有出现明显变化,38.71%的人员认为有所增加,1.61%的人员认为会明显增加。对于地租成本的变化,对2016年的预期判断的整体情况与2015年的现状判断基本没有明显变化。对2016年园区整体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调查,认为需求量将大幅增加的人员占25.81%,认为有所增加的比例41.13%,认为无明显变化的人员比例占27.42%,认为用工需求有所下滑的比例是4.84%,0.80%的人员认为用工需求明显下滑。对园区入驻(含洽谈中有入驻意向)企业数量情况,认为2016年园区入驻企业数量大幅增加的比例为41.94%,认为有所增加的人员占40.32%,显示园区招商人员对2016年企业入驻情况整体比较乐观;认为2016年入驻企业数量无明显变化人员比例是15.32%,认为数量降低的比例为2.52%。分东、中、西部来看,基本调查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3-4 对2016年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状况预测东、中、西部比例

 

图3-4 对2016年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状况预测东、中、西部比例

 

  四、产业园区招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2015年影响产业园区运营成本变化的因素

  1.国内经济整体下行压力持续存在,土地获取难度持续增加,工业地价上涨预期明显,土地取得和开发成本上调,不动产税立法工作推进,对未来预期不够明确;多次降准,资金成本连续下降,但受房地产开发投资不景气影响,对园区运营的信心造成一定冲击,年内股市波动,对企业的资本压力依然较大。土地、资金成本是导致产业园区招商困难的重要因素。

  2.近年来,人力成本上涨,招工困难,材料成本、营销成本、运输成本、运营成本等生产经营和日常维护成本在2015年没有下降,维持在较高情况,部分园区成本继续上涨,导致产业园区运营成本出现大幅上涨。

  3.政策差距大。对一些新兴产业的产业园区政策扶持力度高,对部分传统园区的支持力度不足,新建园区规模较大,抢占传统园区客户。

  4.新技术冲击,转型期的阵痛。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对于园区空间的需求现在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新技术、新概念对传统园区经营理念和方式产生了较大冲击,影响招商效果。

  (二)产业园区招商引资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 北京地区产业园区:

  (1) 未来北京的招商环境会越来越好,但厂房的应用会逐渐减少,因为以后的企业多为高精尖,相对工业地产会很难生存,招商力度难度增加;

  (2) 目前市场形势不太好,京津冀一体化的产业政策背景下,对落地企业要求严格,实体经济有待转型。附加值低的企业大都迁往外地;

  (3) 对于互联网衍生下的物流、仓储需求增加,新兴产业对于产业园区需求增加,工业产业发展对园区的新增需求有限,购买力也在持续下降;

  (4) 中关村区域写字楼面积供不应求,随着近两年写字楼供应量逐渐增大,竞争日益激烈,如何突出产业园特色及争取最 大限度的政策支持是园区招商的重点;

  (5) 客户数量相对较少,价格对客户的决策越来越重要;

  (6) 资金不足,招商难;

  (7) 园区周边的综合配套和政策支持是园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8) 政府宣传力度不足;

  (9) 仅是依靠政府力量招商,“单枪匹马”,势单力薄,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园区发展的需要。且行政招商与市场招商、专业招商相比较而言,在某种程度容易造成成本过高、效率欠佳等问题。

  2. 天津地区产业园区:

  (1) 政策支持不足;

  (2) 宏观经济呈下行趋势,企业投资意向较弱,持观望态势;

  (3) 周边配套仍需继续完善,需继续提高企业服务的水平。

  3. 河北地区产业园区:

  (1) 信息不对称,有需求的客户不知道园区或对园区能提供的服务了解不全面,造成入驻意向缺乏;

  (2) 招商有效手段不多,有效分配有限招商员工资源的途径不足;

  (3) 产业结构升级后,入驻企业对结构升级有适应的过程;入驻企业产品销售额持续下滑。

  4. 辽宁地区产业园区:

  (1) 入驻企业对园区的宣传力度不够;

  (2) 周边配套设施不足

  5. 山东地区产业园区:

  (1) 国家总体经济形势下滑,波及行业较广,造成大量企业倒闭,租赁市场供过于求;

  (2) 区域周边配套不足;

  (3) 规划用地手续不规范,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4) 财政预算制度不完善,导致对招商引资扶持力度缺乏约束

  6. 长三角地区产业园区:

  (1) 产业聚集度需求越来越高,企业更加关注上下游企业资源及人员招募的容易程度,当地人才结构和支出是企业落地的重要决策依据,一线城市人才回归也是当地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持;

  (2) 园区需要资金进行改造升级,使园区设施能更好地适应客户需求,并为创新创业企业、个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3) 产业园区同质化严重,垂直领域服务能力不强,竞争力和服务提高困难;

  (4) 多数园区仍旧为政府主导型园区,社会参与度不高,即便有部分园区引入市场化专业机构来辅助运营,在运营主导权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产权与使用权的划分,造成话语权的差距;

  (5) 知名度不够

  7. 珠三角地区产业园区:

  (1)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企业业务有所萎缩,企业空间成本的缩减对产业园区招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针对本区域来说,本身经济地位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产业园区资源的分布不均匀,产业园区之间的不良竞争加剧,也是影响招商的一个主要原因。

  (2)本区域的特点是人力成本、企业运营成本较低,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战略地位,对于科技、文化行业来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良好选择,但不足之处是高端人才严重缺乏、行业聚集程度有待提高。

  8. 中部地区产业园区:

  (1) 招商信息及园区产业信息不对称,对同一需求信息一哄而上,造成大量人力、财力资源浪费;

  (2) 投资能力与意愿下降,投资信心和动力不足;

  (3) 优惠政策形成的政策洼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大幅刺激区域内的经济增长。但政策洼地并不能长期持续,园区政策支撑效应逐渐消化。

  (4) 一些园区引进的大项目、大企业,由于资金短缺、土地指标限制、规划调整等多方面原因,土地圈而未建,项目建而未动的现象普遍存在。

  9. 西部地区产业园区:

  (1) 缺乏有实力的企业关注,本土企业对于厂房产权的认识不足,现代企业经营意识薄弱,缺乏和抱团发展意识,大多抱有侥幸心理在郊区违建筑租用厂房办公;

  (2) 对于政府扶持政策的认知不足;

  (3) 产品同质化严重,区域竞争力增加,政府、企业难以找到园区差异化优势;

  (4) 我国经济大背景下,企业投资趋于冷静,响应国家号召,“去杠杆化”成为重点,众多企业进入重新规划与调整期;

  (5) 受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影响,传统企业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时期,但同时需要时间冷静观察、调研规划;

  (6) 企业发展受政策变化的影响

  (三)对提升产业园区招商质量和信心的建议与意见

  1.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激励机制,政府应调整对产业园区的整体思路,放松监管,允许市场化选择;强化政府招商、力挺市场招商、鼓励全民招商,激发多种力量竞相迸发,各显神通,力求实现招商引资效益最 大化,努力形成新阶段招商引资工作新格局,通过招商引资重大突破推进产业园区建设重大突破。

  2. 构建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

  不同区域的产业园应该形成产业互动,成立地区园区联合机构,共享客户资源,通过第三方的信息平台,强化区域资源的统筹,避免资源错配导致企业发展受到限制。充分认识和利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共享经济模式,实现从“园区开发商——园区运营——企业”的传统模式到“园区开发、运营商——共享平台——企业”共享模式的转变。产业地产产业链长、规模大、经济影响深,对于房地产行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地产发展的重要窗口期来说,思变已成一种主流。

  3.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高新高科技企业是产业园区一贯的招商引资对象,但从国家实际情况来看是缺少硬科技,所以大力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双创”,根据现有国情,希望园区在保持原有招商引资政策的前提下,同样支持一些源自于生活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比如文化类、旅游类、动漫类、农业类等。

  4. 引进标杆性企业,促进产业集聚

  建议政府部门给予更多外来企业在本地落地的优惠政策,同时通过产业园区的配合,将招商工作的范围扩大到省市内外,优先引进一批标杆性企业,逐渐达到高端人才及上下游产业链的聚集。

  5. 提升园区服务品质与扩宽维度,提高竞争力

  首先,转变招商思路,坚持服务至上原则,企业永远最关心成本,只有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创造出最 具性价比的产品,才能收获更好的招商效果;其次,增强运营服务意识,将运营服务政策落地实施,坚定企业入园信心;最后,构建多产业多渠道合作的大平台,从投资商转变为服务运营商的角色去经营园区。未来产业园区发展将逐渐以服务型运营服务商代替以前产业园区单纯房地产开发式的发展模式。

  6. 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与宣传力度

  建议园区与当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给予园区企业足够政策及行政上的支持。同时,加强外部传媒推广,扩大园区品牌影响力。

  7. 依托新媒体加强园区之间、园区与产业之间的对接

  建议充分利用搜狐焦点产业新区等新媒体媒介,通过信息平台加强园区宣传,逐步实现园区与产业、园区与园区之间的互动交流。

  第三部分 产业园区招商信心指数

  2015年,产业园区招商信心指数为137.07,较2014年提高了5.05个点,依然处于谨慎乐观的情况区间(见说明),且乐观预期略有扩张。其中,产业园区整体景气当期指数152.28,下期指数158.06,产业园区整体景气155.75,与2014年相比分别增加4.43、6.23、5.51个点,显示产业园区整体发展的经济、政策环境乐观;产业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当期指数120.95,产业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下期指数124.46,产业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指数129.06,均较2014年有所提高,分别提高3.51、9.19和6.92个点数,产业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由2014年的基本平稳、预期偏向积极转为谨慎乐观预期;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当期指数134.01,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下期指数139.65,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指数137.39,指数情况与上年变现基本趋势一致,略有下降,分别下降1.47、3.32和2.58个点数。

  图4-1 2014、2015年全国产业园区招商信心指数对比

 

图4-1 2014、2015年全国产业园区招商信心指数对比

  东部地区,2015年产业园区招商信心指数为137.08,较2014年增加4.55个点数,处于谨慎乐观的情况。其中,产业园区整体景气当期指数152.56,下期指数158.26,产业园区整体景气155.98,提高6.60个指数;产业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当期指数124.07,产业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下期指数132.19,产业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指数128.95,提高5.09个点数;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当期指数134.19,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下期指数139.60,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指数137.44,下降3.05个指数。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由2014年的整体乐观转为谨慎乐观,但总体来看指数差异不大。

  图4-2 2014、2015年东部地区产业园区招商信心指数对比

 

 图4-2 2014、2015年东部地区产业园区招商信心指数对比

  中部地区,2015年产业园区招商信心指数为140.37,属于乐观、积极预期。其中,产业园区整体景气当期指数150,下期指数163.33,产业园区整体景气158,与2014年基本持平,增加1.89个点数;产业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当期指数140,产业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下期指数136.67,产业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指数138,较2014年大幅增加28个点数;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当期指数133.33,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下期指数146.67,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指数141.33,较2014年增加10.22个点数。中部地区的各项指数均高于去年同期,显示持有乐观预期的群体有所扩大,中部产业园区的发展处于上行通道,主要是部分产业从东部转移速度加快。

  图4-3 2014、2015年中部地区产业园区招商信心指数对比

 

图4-3 2014、2015年中部地区产业园区招商信心指数对比

 

  西部地区,2014年产业园区招商信心指数为128.29,处于谨慎乐观的情况。其中,产业园区整体景气当期指数141.67,下期指数133.33,产业园区整体景气136.67,较2014年下降20.47个点数;产业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当期指数108.33,产业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下期指数116.67,产业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指数113.33,增加了4.29个点数,产业园区及主要企业经营指数出现大幅上涨,由2014年的基本平稳、预期略有消极转为2015年的略有积极预期;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当期指数125,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下期指数125,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指数125,降低15.47个点数,产业园区总体吸引投资落户能力保持乐观,但是态度更加谨慎。

  图4-4 2014、2015年西部地区产业园区招商信心指数对比

 

图4-4 2014、2015年西部地区产业园区招商信心指数对比

 

  第四部分 产业园区发展前景展望

  2015年,房地产产业结构深化调整,虽然宏观经济比较困难,但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以及“中国制造2025”纲领等诸多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产业园区、产业地产发展的整体政策环境比较宽松。2015年,是产业地产、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的一年,基本上预示着产业园区由3.0时代向4.0时代的过渡。新时代深刻影响园区运行发展策略,外部产城融合,内部产学研一体化深化成为未来园区能够长足发展的支撑点。2016年,产业园区的发展依然依赖于精细化的定位和服务、高端专享环境创造、信息技术渗透产城融合以及产业园区联盟和系统的信息化平台等。

  一、2015年产业园区发展机遇与政策导向

  政策利好产业地产发展,所以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国调查的产业园区发展整体的宏观政策环境也就是景气指数方面,表现为明显的上涨。这项指数比2014年增加了4.43个点数,同时对2016年的预测指数比去年做的2015年预测指数要高出6.23个指数。数据反映,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宏观环境是明显向好的,园区工作人员对2015年产业园区景气的情况认为更好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对2016年的预期也明显更加乐观。

  2015年,是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大变革时期。尤其是在房地产开发投资、基础建设投资开发领域,之前靠土地增值和资金杠杆赚取利润的时代已经结束,系统化建设、精细化管理、专业化运行的产业园区越来越受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青睐。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上市企业要退出或剥离地产业务,纷纷布局新业务,尝试资产管理模式的转型,深入挖掘生产、生活等实体消费领域的潜在需求,一些龙头企业从专业住宅开发开始转向城市服务配套商,涉足文创产业、社区教育等方面,而更多的企业转向专业的产业园区开发。万科、绿地、富力、碧桂园、招商局、绿城等房企巨头均涉足产业地产,有的成立专门的事业部,投身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

  1.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整合,国家 级新区批量成立,为产业园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战略支点。

  首先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在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基础上,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新型城镇化化的战略深入推进。根据“一带一路”战略,在陆上重点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在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建设通畅安全的运输通道。对于陆路走廊沿线城市和港口城市而言,跨国的产业合作成为重要趋势,辽宁、浙江、福建、广西、陕西等省份都着眼于布局引导企业布局一带一路投资,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的建设、投资继续加速。目前,中国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匈牙利、阿尔巴尼亚等诸多中亚、欧洲国家投资共建工业园区,为深化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但从总体来看,对外合作领域均以高端制造业、消费品加工工业为主,因此对沿线城市的中国园区来说,更加注重服务的电子商务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科技服务业、养老健康服务业等五大领域更值得地方政府、产业园区投资运营企业和房企关注。

  而京津冀一体化产业升级的落地,为产业地产开发、产业园区建设创造了未来盈利热点。

  2015年11月份举行的“2015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上,北京、天津、河北分别针对先进装备制造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新材料、轻纺食品、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数据应用暨空间信息产业等七大领域组织了专门的产业对接会。在京津冀产业转移会上可以明显发现,“三轴”(京津、京保石、京唐秦)所指向的廊坊、唐山、秦皇岛、保定、石家庄、邢台等城市是产业转移最重要的承接地。经济要素将向三大发展轴上的城市和城镇聚集,尤其是向发展轴上的节点城市聚集,将成为未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模式、“产业集群+技术平台”模式,将会最 大程度发挥协同创新功效。本次调查的园区企业中,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的园区数量和有效问卷数量均是最多的,北京经开、联东u谷、中关村创业大街、天津武清商务区、天津上仓工业园、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保定)园区、百世金谷、廊坊龙河高新技术开发区、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诸多工业园区对2015年的产业园区运行状况均表示好于去年,对未来2016年的运营均预期比较乐观。

  2. 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来看,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国家 级新区加速建设,奠定了国内产业园区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

  2015年4月湖南湘江新区成立,6月南京江北新区成立,9月福州新区成立、云南滇中新区获批成立,12月哈尔滨新区成立。国家 级新区批复成立,是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区域。依托现有的国家 级新区,打造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结合功能定位和区域优势,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高端服务、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和协作配套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是国家 级新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国家 级新区相较于其他区域,拥有优越的招商引资环境、强大的投融资保障、完善的配套设施和较为广阔的发展战略规划,对产业园区的扶持力度较强。国家 级新区将会成为未来产业地产的集中进驻区。

  2015年,是国家 级新区建设的井喷之年,这也将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异常忙碌的一年。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产业园区将迎来发展,总体特点将是环境宽松、政策优惠、利润增长、投资热情有所恢复提升。

  3. 房地产业调整,产业地产继续崛起。

  国土部与住建部早在2015年年初就联合下发《关于优化2015年住房及用地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个通知表面上是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实质上是对整个不动产市场发展结构的一次洗牌。其中,对产业地产影响最为明显的一条规定就是:《通知》提出统筹调整土地和商品房供给等内容,包括通过调整土地用途、规划条件,引导未开发房地产用地转型利用,用于国家支持的新兴产业、养老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项目用途的开发建设,促进其他产业投资。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可以利用好当前产业基础,布局新兴战略产业,在人口、产业、市场等多方面实现融合。对房企而言,可以利用上述政策利好机会,实现向“地产+X产业”的发展模式的转型。

  4. 中国制造2025 落地,为存量园区提供有利发展时机。

  今年5月《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发布,文件明确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将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围绕先进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实现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战略领域的突破。纲领发布后,工信部明确表示,“中国制造2025”在推进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出现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对于诸多的已建成园区而言,这是一个利好。《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落地会促使大量的存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加大投入生产,也会催生一大批新生企业进入此类行业。这就形成了对成熟的产业园区的实质性的需求。对地方政府而言,对纲领的落实程度或将计入政绩考核,地方政府对产业园区建设规模的把控又是一种考虑纪检、审计的博弈行为。所以在现有的政策环境下,纲领的实现可能更多依托现有的产业园区,对于各地的产业园区而言,如何准备好专业的管理人员、园区服务、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是决定能否在《中国制造2025》纲领的落实中分得大块蛋糕的关键因素。

  二、2015年产业园区发展时代特征和趋势

  1. 产业园区4.0时代已经到来

  以园区招商形式的转变为切入点来看,产业园区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三次大的重要发展阶段。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从一开始的学习探索阶段,到盲目上马阶段,工业用地的出让基本上以协议为主,出让制度不完善,产业园区经历了一轮“规模为王”的发展周期,这一阶段的招商引资行为更多的是“用步量企”,招商人员跑遍全省、全国寻求企业入驻,让盲目上马的园区实现部分“由名到实”的转变,实际效果一般。直到中央政府出台调控政策措施才遏制园区的过热建设势头。这也是第一代产业园区的特点,以低成本为导向,处于土地、劳动力和政策等要素聚集的外力驱动是1.0阶段,主要以传统招商手段,拉客户入驻。

  第二次是主要制度上的变革。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4年招拍挂制度实施、再到2006年工业用地出让最 低价标准实施,一直到金融危机前,这一阶段是产业地产发展的冷静期。园区厂房集约化建设和改造的趋势开始出现,但土地升值和政府寻租下获得超额利润依然具有可行性,这一阶段“规模+金融”经营模式取得长足发展。对于存量的产业园区来说,保有园区土地就是实现财富增值的一种手段,即使土地闲置,也能够从资本市场获取得分享利益。这一阶段的园区运营已经发生本质转变,一些企业谋求园区服务质量提升,以完善的配套、高质的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细分客户分类,带动商户入驻,物业资产和资本市场对接更加完善,出现了很多信托、基金产品等。产业园区发展的第二代,是以产业为主导的2.0阶段,以完善的服务,引导客户入驻。前两阶段的目标导向均是经营企业,目前在产业园区4.0时代,这样的园区仍然大量存在,对于产业园区行业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大量的标准厂房和仓储用地,租售并举,这在制造业大国仍然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第三阶段,金融危机之后,一直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这一段时间是在经历了2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的反省、恢复、调整解读。旧有的经营模式被金融危机击的粉碎,尽管仍有大批企业存活下来,但是依托粗狂的园区运营和招商模式发展的产业地产明显感觉力不从心。这就需要产业园区的开发商和运营商拥有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这一阶段,产业园区开发商开始走上“产业地产商业综合一体化”,部分实力企业着手于“产城一体化”,运营商走上“产、学、研、售”一体化的道路,产业园区的运行开始走向高端,以为高端客户打造环境为主,不仅有花园式办公,还有公寓、商业、娱乐、休闲、金融等配套,整个产业园区更是一个“城中城”。这种一体化的模式,本质是目标导向的改变,尽管服务客户依然是企业法人,但是从开发、运营角度,更多体现的是人文关怀,园区的目标群体归根结底是集聚、吸收人才、凝聚人力,建设知识的、技术的、智慧的产业园区,这也是中央新型城镇化、新四化建设的要求,以园区为依托就地解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解决园区职工的生活,包括医疗、教育、生产、生活、娱乐等。产城一体化在未来会继续深化。以总部经济园区为代表,逐步从单一模式向综合体模式发展。

  2014年开始,产业园区的发展导向进入过渡期,2015年导向逐渐明显,预示着新的时代的到来。这一时代对第三代园区发展模式没有实现本质上的变革,但实现了深化的升级。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园区国际合作升级、资本运营模式升级、园区细分程度深化、园区的产业链整合加速,互联网+、文化+、园区A+B联合成为重要的发展模式。以互联网+为例,线上平台(APP)是互联网+的普遍模式。以物流园区为例,线上平台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园区运行效率,探索线上平台与线下平台(物流园区)融合发展的模式开始发展,创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传统的公路铁路港口以线下为依托,开发线上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资源融合;卡行天下致力于构建智慧物流园区运行网络,推出中国直通车公路货运产品;天地汇以线上平台与线下园区融合模式,致力于整合园区内的专线运输资源,以实现公路货运效率的大幅提升。未来产业园区的招商、运营、管理等还将引入AR、VR技术,通过电脑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可以将虚拟世界套入现实世界中并进行互动,园区的远程体验和增强现实已成为能真正服务到目标客户群体的商业新应用。

  整体来说当前的阶段,是在产业园3.0也就是园区综合体的基础上,进入技术驱动、创新驱动、智慧驱动的4.0阶段,是真正的从规模到细分、从总量到结构、从产业到服务、从企业到个人的系统化、全局化、专业化、高端智能化的综合提升时代。

  2. 外部产城融合,内部产学研一体化深化。

  产业基础好、配套条件完善、发展潜力大的产城融合园区,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是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的方向。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园区将承载所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产城融合园区拥有不断完善的餐饮、住宿、教育、医疗、文体、商业网点、金融服务等配套服务,园区内外结合实现生产区、生活区、服务区、办公区、运输节点区分工明确、相辅相成,实现产城共融。园区所在地区逐步实现配套服务的共建共享,园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孵化器进一步建设,以上的产城融合的特色园区将获得更多的政府政策支持,行政、财税上都将明显倾斜。未来对产城融合园区的要求是:产业上纵横链条式节约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标准厂房建设成为园区标配,园区绿地建设和节能减排能力不断增强,绿地生态网络基本形成,配套管网建设基本健全,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进出通道顺畅,仓储物流满足生产需要,供水供电能力满足园区企业生产生活需求。

  此外,从园区内部运营来看,产学研一体化趋势更加明确,根据地方的要素禀赋优势,确定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方向,是园区运营的必由之路。比如中关村工业园、武汉光谷工业园和苏州工业园等。都依托高校、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实现流通成本的降低,产学研一体化趋势逐渐明朗。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园区已吸引近百家来自国内外的纳米企业,集中于电子信息、新材料等诸多领域,已吸引芬兰、荷兰、捷克等国家前来设立技术中心。苏州工业园区在构建国际化的创新资源融合制度、创新产业促进制度、创新专业服务制度、创新人才集聚制度等方面开展探索,形成以开放创新为导向的创新支撑体系。苏州工业园吸引了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戴顿大学等诸多高校分支机构进驻,甚至被誉为“世界生命科学圣地”与“分子生物学摇篮”的冷泉港实验室,也在园区设立DNA学习中心。作为专业服务机构,园区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园区内创新创业者提供融资、培训、产学研合作等全方位服务,及时满足创新需求。

  三、2016年产业园区运营发展方向和建议

  产业园区未来一段时期内,必须转变将重要的服务内容和利润来源锁定于大企业的思路,应当更加注重规模小、利润率高、能量集中的中小企业,更加重视“长尾效应”。产业地产充分摸清这一类企业的需求,价值服务完善提升,将会逐渐实现一个从由产品到服务、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双重过渡,实现园区内在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多重提升。

  1. 依托区域发展新政策,重新系统规划园区发展路径。

  按照资源禀赋优势,明确园区运营定位,根据各部分定位,细分市场,明确服务对象,是发展自身特色,避免同一个城市内出现同质化和恶性竞争的有效手段。需要做到几个定位:第一,功能定位。产业园区运营方要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明确本产业园区在区域内的功能定位,包括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制度创新功能等,将园区发展方向纳入到地区整体发展规划中,这是将产业园区发展纳入城市发展的必然性思路,也是园区在城市规划中确保永 久性地位的根本举措。第二,明确主导产业定位。目前仍有一些园区的主导产业不够清晰,只有主导产业确定,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才能确定,才能通过一个或几个重大项目或项目群的形成,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其他深层次的技术升级。第三,空间布局定位。即将园区中的“园中园”、功能区等都进行特色定位,以错位发展、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第四,品牌形象定位。设计独特的精神文化、标识、宣传口号和节会活动等品牌形象,这是“文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园区形成品牌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加速、国内外合作加速的背景下,成为民营产业园区运营商“走出去”不可或缺的素质。必须建立起系统、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凸显亲商理念,宣传企业运营文化,逐步从“筑巢引凤”阶段过渡到品牌“凤舞九天”的阶段,将品牌打造成核心竞争力。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意味着竞争力,大力发展品牌园区、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家。与企业一样,园区也需要塑造独特的品牌,而不能都是地名加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之类。另外,也可以将地域文化特征与园区品牌联系起来,为品牌注入文化内涵,形成品牌的文化差异,促进投资者的心理认同与情感共鸣。第五,发展模式定位。发展模式设计一方面要反映本园区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有某种典型和示范意义。

  2. 由制造产品向创造高端专享环境转变,深化创新运营模式。

  产业地产开发商往往基于对区域城市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判断,对有需求的地区进行园区的开发建设,其运作形态接近于传统的住宅开发,拿地-建设-销售,最多加上自己运营管理,本质上对外租、售的仍然是产业地产产品。

  随着产城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强,产业地产开发已经突破了原有单一的供应模式,更多的是提供高品质的生活、办公、生产的专享环境。以“三产联动”模式为代表的产城融合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对存量产业园区改造升级,依靠新生产劳动力造城,通过第二产业植入新兴产业,从而实现规模人口导入,进而带动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繁荣崛起,实现三产联动,产城融合发展。

  3.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园区,提高园区运营效率。

  传统产业园区的功能和运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产业园区经营向数字化时代迈进。提升园区内部运营效率,建设“虚拟产业园”,建立园区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提升技术优势在园区中功能发挥和拓展,是现代化园区走向高端的必然。

  园区招商中,对于具有投资意向企业的调查问卷影响到招商引资工作的成败,必须引起招商管理者的重视。招商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投资企业建立调查问卷的回复模板,并能做到定时更新,从而提高招商工作效率和缩短回复时间。因此应该建立代办和代建公司的数据库,利用集成的问卷数据、历史服务数据等,做好其过往项目记录,以便能够及时地提供给投资企业。园区招商形式可以充分引入AR、VR技术,增强现实感,实现远程招商。

  利用“互联网+”的政策机遇,加快推进园区信息化,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精细化管理服务,服务至少应当包括工商注册、税务代理、代理记账、企业网站安全扫描、企业网站建设、网站代理运营、电子商务培训、企业信用认证、政府专项资金申请、服务费用补贴,办理大学生创业基地、实训基地等诸多类别。通过集约化的在线服务,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促进园区运营服务走向高效率、低成本的专业化,从仅提供基本物业服务变为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

  4. 突破园区限制,成立产业园区发展联盟,实现产业资源信息共享。

  园区发展中,培育和引进符合功能定位的龙头企业、“标杆企业”是重中之重,以此带动形成一片产业集群。园区运营产生一定规模之后,必须高度重视行业组织的作用,重视园区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基于分工协作模式,我们提出,园区运营也应当突破地域限制,建立产业园区行业的发展联盟,实现产业地产需求信息共享。

  在园区特色化逐步实现的情况,不同园区的要素禀赋表现不同。园区的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竞争力。各个园区之间互通有无,能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上,合理布局产业,实现企业的合理选址。毫无门槛的认可所有类型企业入驻,对园区的未来而言是弊大于利。 园区在不符合总体设计的特殊行业、特殊企业上的投入产出比往往较正常运营行为更多。因此需要园区之间成立共同发展联盟,以此为依托,推动产业合理布局。

  此外,园区联盟可以构建统一的与第三方合作的服务平台,包括:一是金融服务平台,共同引入金融服务组织,为园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股权交易、政府基金申请等投融资服务,由联盟与相关金融机构组织签署合作框架,凸显园区联盟的规模经济效应,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二是园区的人才服务平台,通过引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为园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培训以及人才托管等服务,联盟内部企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实现信息共享,能够进一步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满足企业、人力双方需求。三是企业产品、运输等信息服务平台。园区内企业可以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发布产品信息,也可以获取其他企业信息或行业政策等公共信息,园区管理者也可以为园区企业提供网上管理端口,为园区联盟内的企业提供综合系统的信息支持服务。

 

转自:搜狐焦点

 

选园区,就上园区在线!

专业的园区招商选址平台

Android版下载 App Store下载